第455章 新登陆器(1 / 2)

第455章 新登陆器

京城。

航发委刚刚结束了为曙光三号的庆祝,林炬就急匆匆地飞过来要求召开常委会。

由于大佬还带了几个人去华阴,到场的人数不多,暂时是佘院士主持大局。

“小林,这么突然地开会又要确定什么?什么事这么急?”

佘院士这几天为了航天局上下的事情非常忙碌,现在还打着哈欠。

“我希望尽快把月球轨道登陆器确定下来,原来的合作方案已经不满足未来需求,应当放弃。”

“噢?”

佘院士一挑眉,新的可重复使用登陆器五院已经开展了两三个月研究,即将进入具体的工程设计阶段,现在打算推翻?

“基地认为对于未来的月球大规模建设,这种小型mtv完全不够用,火箭构型也很不利于设备运输和装载,我们从那个东西上简化了一种构型。”

林炬打开了投影仪,佘院士马上就认出了上面的想象图是什么了:xn-90,但现在ppt上面写的代号是“xh-40”。

“xh-40(hydrogen:氢)登陆飞船,空重40吨,采用腹部4台和尾部2台25吨级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,采用气尖工作模式真空比冲470秒;

最大起飞质量350吨,上行有效载荷220吨,下行最大载荷180吨;

宽度23米,高度39米,内部货舱最大高度7.5米。”

佘院士点点头,然后道:

“那xh40多久能造出来?”

林炬大惊:“可101所不是在做吗,yf79也应该进度过半了吧?”

这个时候其他委员也讨论地差不多了,但还有一些疑问。

其他几个委员自发地就讨论了起来,佘院士震惊了一下也慢慢想到了这种设计的一些好处。

首先是着陆姿态,传统登陆器发动机部分安装在尾部就会导致载荷部分位置太高,人员爬上爬下还是小问题,但大型设备就比较麻烦了。

“470秒的气尖发动机和0.63的运载系数确实很好,但这自重有点高啊,干质比超过10了……”

核部分研究院自己有信心,但气尖方面新远才是世界领先,其他国家都还在头疼气尖发动机工作时的不稳定问题。

另一个优势是货舱尺寸方方正正效率更高,按照着陆视角来说宇航员也更加适应。

佘院士还知道xn90这个秘密项目对xh40的外观并不算太意外,但其他人可不知道,突然看到这个与主流航空器完全背道而驰的东西都瞪大了眼睛。

“……”

况且这是不是也算另一种形式的技术下放?

“那这款发动机我们就不要钱了,换个条件吧:

所以对于将下一代可复用登陆器给xh40的争议就小了许多,基本上没人反对。

算上yf100k和yf77g,这是航天局从私人航天里“转正”的第三款发动机。

“可这样就重复建设了,都是25吨级闭式膨胀循环氢氧机,你们的还是气尖工作模式,比冲470秒;

说实话吧,上级准备把核科学院一部分人拆出来下放到航天局搞个核推进110研究所,而塞式喷管和核动力比较契合,就想从新远获得一些这方面的技术。

佘院士靠近林炬,小声问道:

一名一院的专家举起手:

“既然xh-40采用液氢液氧燃料,那如何解决液氢长期保存中挥发以及沸腾的问题呢?

我想它应该是要在轨道长期驻留的,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

能长期存储液氢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,这两年航天界最火的燃料组合是液氧甲烷,图的就是它存储温度和液氧相差无几且易于制取。

好家伙,这边还没个结果基地就已经开工建造,新远的效率确实一如既往地高。

但如果能够长期存储液氢,未来的深空航行就可以放弃现在的常温燃料组合和甲烷,不管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液氢燃料的比冲优势都是无法比拟的。

如果六院能将你们的这款发动机引进并吃透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,当然也不会让伱们吃亏,任何条件都可以提。”

看到委员们难以置信的目光,林炬咳了声继续道:

“我们还没有申请相关专利,但对航发委内部开放定制,这项技术由谢廖夫组织研发,也是在前不久才刚刚成功,希望大家尽量保密。”

“11月吧,发动机和tp-25的气尖部分一样,改改马上就能用,机体也可以抄90的设计,实际上基地现在已经开工了。”

过了好半天,才有人不太确定地开口:

“林副委员长,这个……xh40,是不是有些太激进了?”

佘院士说的自己都有点不太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