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 失利-II(1 / 2)

比h50更适合做三级发动机的h80,此时也迎来了第一次实际测试。

h80的数字后缀是地面推力,真空推力可以达到112吨,差不多相当于土星五号的二级火箭发动机j-b。

8月14日的时候,长征十号发射后两天,新远航天发射场2号工位竖起了一枚新远三号。

这枚新远三号只搭载了二级,而且这台二级就是郭申所说的可回收二级。

它按照之前郭申的想法,在四台h240的中间挤下了一台从h50改进过来的h80发动机。

这枚二级火箭的外观也有极大不同,由于要经过大气层的烧蚀,火箭的整体外表面变成了黑色,那是一层从h2航天飞机隔热瓦上简化而来的隔热层。

由于保护对象从人类变成燃料罐,所以隔热层的重量和成本都降低了许多,但依然能满足抵抗大气层100次烧蚀的要求。

同时因为自重增加,为了不降低运力,二级火箭的箭体稍稍加长5米容纳更多燃料,细心的人还能发现它的下面部分多了几个鼓包。

二级火箭的回收方式跟一般人想的可能不太一样,它既不是垂直起落架回收也不是格栅舵回收,而是伞降。

因为那11米直径实在是太大了,箭体太宽而中央就那么一台h80摆来摆去,对姿态控制的考验高到离谱,理论上可行,实际上非常麻烦,所以想要竖着落到地上是不行的。

如果要多台发动机启动回收又势必要更改布局,如果用三台h80达到这个目的,那么二级的发动机就要从4台h240变成13台h80。

且不说太多发动机的死重问题,光是真空版所需的超大喷管就挤不下,所以是真的做不到。

而现在郭申设计的回收方式是:

二级火箭分离,然后原来的顶部变成钝圆的光滑面,头斜朝下抵御大气层的烧蚀和保护发动机,进入大气层后,顶部的降落伞弹开。

这一个降落伞的目的并不是减速,而是通过逐渐释放3个并依次变大的降落伞调整姿态把头朝下的火箭改成发动机朝下,大致调整过来后就抛弃。

然后就是四个巨大喷口的h240分别朝外张到最大,留足空间给h80火箭发动机开始摇摆减速,一直到海平面上5到10米时近乎悬停。

这个时候h80突然关机,同时埋设在下方的多个小型固体脉冲火箭点火,让箭体横躺着倒下去。

与此同时二级火箭尾部的几个鼓包裂开,弹出巨大的气囊,在火箭落水的时候自然就会使尾部发动机朝上,箭体朝下发动机朝上浮在水面上。

这个时候附近徘徊的拖船就赶过来,搭上铁链将火箭一路拖回港口,回收复用。

箭体是不怕泡盐水的,更何况还有能抗大气烧蚀的防护层,发动机沾一点点水也没事,洗洗就能用。

这套回收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极大减少着陆部分质量,因为直接倒在水中,火箭所受的冲击很小,二级火箭不算长倒下去箭体强度也没事。

就这么一次就能省下至少一个多亿,新远三号的发射成本就和新远二号甲平齐了,舒服~

带着这样的期望,新远三号带着黑乎乎的可回收版二级火箭,飞向了天穹。

350秒后,新远三号的一级火箭分离进入回收程序,而二级火箭的四台h240又工作了一小会,在越过大气层后,直接掉头也开始回收。

从大气层外到电离层内圈,发动机无法启动进行制动,也不能进行气动调整,这段时间就是单纯的硬烧。

郭申抬起头,就能看到天边多了一颗亮眼的流星,那就是新远二号的二级,此时它正以30倍以上音速与大气猛烈摩擦。

然后是失联的几分钟,再之后二级火箭才越过电离层与地面建立起了联系。

本次发射任务林炬也积极学习老马,跟之前一样非保密任务每一次都有官方直播,这次发射说要回收二级,观看人数也不少。

此时的直播画面只有地面的摄像机,此时的天上只有一颗流星,没法传回任何图像,只有无线电联系。

当进入预定高度,几乎是头朝下掉落的火箭头部弹开了第一个降落伞,这个伞的面积非常小,而且很脆弱,只来得及刚刚被高速气流展开工作了一秒就断开飞远了。

但火箭的姿态已经调整了一点点,马上第二个降落伞也弹出,这个降落伞工作了2秒多钟也被撕碎了。

再之后,第三个降落伞也是最后一个弹出,虽然火箭依然在高速下坠,但在这个降落伞的作用下,它用5秒钟的时间将自己的姿态近乎摆正了。

随着第三个降落伞也被抛弃,h80发动机正式开始间断地点火,不停调整姿态。

直播画面此时依然看不到天上的具体情况,只有动画模拟的姿态演示。

随着高度逐渐下降,直到5000米的时候,画面中终于能看见放大后有些模糊的